九_苦难与期盼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九(1 / 2)

小孩子大都贪玩,一旦玩起来,不是忘了吃饭就是狼吞虎咽地吃几口干粮或者喝几口粥就急急忙忙地往外跑,再不就拿着干粮一边吃一边玩。大柱也一样,除了帮助奶奶和父母照顾弟弟,有空闲的时候也经常跑出去和一帮光腚娃娃玩耍,玩得高兴的时候也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李老太太和李文翰夫妇不得不亲自跑出去一遍一遍地催。

由于经济和文化生活不发达,供小孩子们玩的玩具少得可怜,别说庄稼院里的孩子就连城里的孩子甚至都不知道什么叫“玩具”。经常玩的东西只有玻璃球、尜(一种两头尖中间粗的玩具)、陀螺、铁圈、弹弓、用柳条和高粱杆自制的弓箭、一种用香烟盒叠成的三角形的纸片几种自制的简陋的小东西。别看这些东西不起眼,在孩子们的心里已经是难得的玩具了。大柱很聪明也很伶俐,不仅样样都玩得很好,而且,除了不会做玻璃球剩下的都是自己做的。由于大柱特别喜欢英雄和侠客,还仿照着戏剧用的道具自制了许多宝刀、宝剑、棍、扎枪和小人书里画的手枪,和小伙伴们一块玩耍。

也许是遗传,也许是受李文汉夫妇的影响,大柱从小就很善良,就有一颗同情心。不管小伙伴家是穷还是富,是当官的孩子还是老百姓的孩子,他都一视同仁。尤其是对穷人家的孩子,他不但不嫌弃,还专门和他们一起玩儿、一起去搂柴火或者拔草。

有一次,大柱和几个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发现有一个小伙伴,不仅手里拿的是高粱饼子,而且,看着自己手里的小米面饼子,眼睛里充满了羡慕的目光。怜悯立刻用上了大柱的心头,要用自己的小米面饼子换小伙伴的高粱饼子,小伙伴摇了摇头。大柱对小伙伴说:“没关系,我愿意吃高粱饼子。以后你想吃小米面饼子,就告诉俺一声,咱俩再换着吃。”说着把自己的饼子给了小伙伴,拿过小伙伴的高粱饼子就吃,一边吃还一边说好吃。

还有一次,一个小伙伴看着另一个小伙伴吃馒头馋得不得了,大柱啥也没说转身就往家跑,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对李老太太说:“奶奶,俺饿了。”

“刚吃过饭才多大会儿,咋又饿了。”

“人家就是饿了吗。”

“奶奶不信,你是真饿了还是假饿了,是不是看见人家吃啥了馋了?”

“您看您,非刨根问底不可,不给俺吃拉倒,俺不吃了!”

“人不大还学会了耍脾气了。好了,奶奶不问了,省得惹得俺孙子生气。”李老太太看了看盛干粮的篮子,拿了个棒子面的饼子递给了大柱。

“俺不吃饼子,俺要馍馍。”

“就这一个馍馍了,现在吃了,吃饭的时候可就没有了。”

“吃饭的时候吃啥都行。”

李老太太只好从篮子里拿了个馍馍。

“奶奶,您给俺夹上的油再撒点盐面好吗?”

“一看你那个样,就知道你馋了!”李老太太把馍馍掰开,抹了半勺荤油撒了一点盐面:“快吃吧。”大柱接过馍馍就走。李老太太说:“干啥去,吃了再走,不然让风呛着又该肚子疼了!”

“没事,呛不着!”

大柱一溜烟跑了。跑到小伙伴玩跟前把馍馍递给小伙伴:“给你,赶快吃吧,背着风吃,如果风灌进肚子里去会肚子疼得。”那个小伙伴瞅着大柱没敢接。“不要怕,尽管吃吧,俺不要你还。”小伙伴接过馍馍就大口大口吃起来。大柱高兴地说:“以后要是想吃馍馍就跟俺说一声,只要俺家有,保证能让你吃上。”

大柱不仅很善良也很勤快,除了帮着奶奶和父母照顾弟弟,还主动地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从七岁开始,就帮父亲往地是送粪、牵着牲口翻地、种地、往回拉庄稼;帮奶奶和母亲刨地瓜、花生、拾棉花,刨小麦、玉米、高粱茬子,有时候还干一些比较重的体力活。

因为李文翰能干、又不斤斤计较,不管是平时还是过年过节,找李文翰拉脚的人都特别多,有个人也有国家单位,如供销社、商店、农副产品和药材收购站等。在没有毛驴的时候,为了让父亲省点劲,大柱就帮父亲拉车。有了毛驴以后,不拉车了就赶毛驴。两年来,大柱跟着父亲去过不少地方,虽然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但是,都记住了他后脑勺上的那撮“八十毛”,不管谁看到他,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你看看,才多大的孩子就知道帮着父亲干活,难得啊!”

转眼又到了收小麦的时候了,李家和往年一样天不亮就下地,日落西山后才回家,没几天就把麦子全收回来了。留足了口粮和种子,把剩余的小麦全卖给了国家。种完秋作物,是一段农闲季节,一般人都要休息几天,而李文翰却不,他要挣钱。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每年粮库都要从外地往回运小麦,当粮库找到李文翰时,李文翰二话没说,和王振岭、大成、冬子几个人一商量就就把活接过来了。

临走的这一天,大柱也要去,李老太太说:“算了,来回一百多里不说天又这么热,你那受得了啊,等秋后凉快了再去。”

“奶奶,没事!冬天那么冷俺都不怕,不就是热点吗,有啥好怕的。来回才一百多里路也不算远,您就让俺去吧!”

“娘,让他吃点苦也好,不吃苦就不知道挣钱多么不容易,就不知道过日子的难处,天长日久,就会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吃懒做的坏习,他愿意去就让他去吧,摔打摔打也好。”赵金芳说。

“那就去吧。可不许叫苦。”李老太太觉得也是这么回事就同意了。

鲁西北大平原的盛夏,早上天气虽然挺凉快,可是,到了中午赤日炎炎,别说干活的人连走路的人都很少。李文翰、王振玲、达成、冬子等经常如大雨淋过一般,浑身都是汗水。这天,李文翰和往日一样装了鼓溜溜的五袋子小麦,把小车压得嘎吱嘎吱的响。大柱一边擦汗一边挥着小鞭子赶着毛驴。

中午时分,几个人又累又渴。还好,前面有一个村庄,村旁不仅有一棵大树而且还有一口井,辘轳上还拴着一只打水用的柳罐。几个人立刻来精神了,都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不会儿就到了井跟前。大成和冬子把小车往树荫下一放,跑到井跟前,放下辘轳打上来一柳罐清澈的水,让李文翰和大柱先喝。大柱要喝,李文翰让他等等,先让几个渴的最厉害的人喝。其他人都说,大柱小,能坚持到现在就不易了,还是让孩子先喝吧,别把孩子渴坏了。井水不仅拔凉拔凉的,而且还甜丝丝的,个个都喝得肚子鼓鼓的,那心满意足的样子,就好像喝的不是井水而是琼浆玉液。

李文翰看了看儿子身上的汗水,就把井水浇在毛巾上,从头到脚给儿子擦了一遍,大柱顿时觉得清爽了许多。坐了一会儿,李文翰问大柱饿不饿,大柱点了点头,李文翰从褡裢里掏出两个饼子,大柱接过大饼子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完后,觉得浑身发软,眼睛也开始打起架来,很难为情地瞅了瞅父亲。

李文翰赶紧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铺在了地上,让儿子躺下歇会儿吧。大柱躺在父亲的衣服上,刚开始还睁着眼睛,转眼就睡着了,不过,睡了没多大会儿就醒了。李文翰让儿子再躺一会儿,大柱说不累了,就又和大伙上了路。

这天,赵金芳、李老太太和往常一样坐在树下纳凉。李老太太看看日头,有点纳闷地说:“文翰家,他爷俩咋还没回来?”

“要是平日早到家了,今天天这么热,走得慢再多歇一会儿,肯定回来的晚。俺估摸着,也快到家了。他爷俩肯定都饿了,俺去给他爷俩用凉水沏点大饼子,等他们回来好吃。”

“蒜和醋又解毒又避暑,大柱爱吃多搁点。别忘了搁点香油。”

说来也巧,赵金芳刚沏好大饼子,大柱就赶着毛驴进了院。李文翰放好小车,把驴牵到棚子里拴好后拎了一桶水饮了饮驴,往槽子里添了点草料就和儿子坐在树下吃起大饼子来。

“娘,真好吃,再给俺沏一碗!”大柱一边吃一边说。

赵金芳又给儿子沏了一大碗,还特意多放了一点香油。

“慢点吃,别噎着。看你爷俩热得那个样,吃完了多歇一会儿,凉快点了再进城也赶趟。”李老太太说。

李家院子里的那棵小槐树也已经长成大树了。大柱格外喜欢这棵比自己小一岁的槐树,就像爱护自己的弟弟一样呵护它,经常给它浇水、施肥。小槐树不仅枝叶繁茂,由于修剪的好,树冠像一把很大很大的伞圆圆的。没事的时候,大柱就爬上去往树杈上一躺,望着树枝、树叶和天空浮想联翩。当有了“知了”和蝈蝈的时候,就抓几只回来放在树上,从早到晚,都可以听到“知了”和蝈蝈的叫声。天热的时候,一家人就坐在树下,在“知了”和蝈蝈的叫声中,边吃饭、边纳凉、边唠一些高兴的事。

这天,一家人吃完午饭坐在小槐树下纳凉,大柱又和往常一样一纵身就上了树,悠闲自在地往树杈上一躺,透过树叶望着天空发起呆来。李老太太问他想啥呢。

“奶奶,俺在想,天上真的有玉皇大帝吗?月亮里真的有嫦娥吗?他们为什么不下来?天堂什么样?人间为什么没有天堂?”

“奶奶那里知道这些事啊,奶奶知道的也都是听人家说。不过,虽然祖祖辈辈都说有,不过谁也没有见过。有很多事情,奶奶都不知道是真是假,奶奶就知道每一个人的命都是有定数的,啥时候生啥时候死,该吃多少饭、该穿多少衣、该受多大的苦、该享多大的福都是一定的,谁也管不了也改不了。奶奶一个妇道人家,出了认命还能干什么呢。所以啊,奶奶啥也不想啥也不管,心里只有你们,把你们都照顾的好好的,都拉扯大了,都成家立业了,奶奶也就算尽到一个当奶奶的心了,也就知足了。如果能看到重孙子,那可是奶奶求之不得的事,也算奶奶烧高香了。”

对很多很多事情,为什么会这样会那样,大柱还不清楚,也没有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所知道的,都是听人说的。听了奶奶的话,他除了感觉到奶奶是那么的疼自己和弟弟外,也似乎感觉到奶奶有些伤感,为什么伤感呢?奶奶为什么有时候不高兴呢?他不知道。尽管他很困惑,但是没有问。不过,奶奶的话让他困惑了许多年。

“他爹,大柱九岁了,早就该上学了,过两天就开学了,让他去上学吧。再不去上学,就把孩子耽误了”赵金芳说。

“大柱上学的事,俺不是没有放在心上,可…二柱、三柱、四柱都这么小,咱俩还得下地干活,咱娘一个人能照顾过来吗,还是让他再帮咱娘看一年孩子吧。”李文翰犹豫不决。

“念书学文化是孩子一辈子的大事,大柱已经耽误了两年了,不能再耽误了。娘的身子骨还行,你们不用为看孩子的事操心,不管哪个孩子,到了该上学的时候就都让他们去上学,不能耽搁了。”李老太太说。

赵金芳小的时候非常向往念书,但是,因为兄妹多家境又很困难,结果一天学也没有上。瞅着别人去上学,赵金芳只能偷偷地哭。正因为如此,从她结婚那天起她就下定了决心,不管生活怎么样也要让孩子去上学,不能让孩子像自己一样遗憾一生。不仅要让孩子上学,只要孩子有上进心,能上到什么程度就供到什么程度,再难也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俺长这么大连学校的门槛都没进去过,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你虽然念了两天半书,也派不上啥用场,咱俩这辈子只能和土坷拉骨碌一辈子了。可孩子不行,要是不念书不学文化,个个都是睁眼瞎哪来的出路啊,能混出个啥样来。咱不指望他们个个都高人一头,但也不能往人堆里一站比别人矮一头。不要再往后拖了,开学就让他去上学吧。其他的你不用担心,家里这点活,俺起点早贪点晚就啥都有了。”

“那就让他去吧。”

“俺要去上学了!俺要去上学了!”大柱一听同意他去上学了,从树上跳下来一边跳一边喊。

李家虽然不是书香门第,但是,历代都很注重读书。这么多年了,李家虽然没有培养出什么秀才、举人、状元,但是,文化、思想传统没有变。

“大柱,娘虽然没有文化,可娘知道,要想将来有个好前程,能做大事,没有文化是不行的。所以,你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大用处的人,就得好好学习。学习越好、学得越多,本事也就越大。还有一句话,娘希望你要牢牢地记在心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思是,从小的时候就要努力,不要等老再后悔。不然的话,等到干啥啥不行,只能过苦日子的时候再后悔就晚了,只能受一辈子穷了。”赵金芳对其他儿子说道。“还有你们,虽然还小,还没去上学,但是,这句话也要记住。”

“娘,您放心,俺保证好好念书。”

“光好好知道念书还不够,还要学会做人。要记住,做官也好做事也好,必须先会做人,要做一个好人,要做像包公、岳飞、杨家将、八路军、解放军、抗美援朝的的战斗英雄和县政府里的干部那样的人。不会做人的人不仅做不了大事,当官也不可能是个好官。娘不仅希望你们将来都成为一个知书达礼的人,而且希望你们都能走出庄稼院,到外面去干大事。娘这么说并不是说种地不好,种地是靠天吃饭,你们想过没有,就靠咱们家那十几亩地,满打满算,够你们说媳妇吗?能盖起五座房子吗?娘不希望你们再过苦日子,更不愿意被人瞧不起!为了你们都有个好前程,娘和你爹再累、再苦、再难也要供你们念书。你们将来到底能有多大出息,就看你们自己长不长志气了,上进不上进了!”赵金芳又十分严肃认真地说。

大柱点了点头。二柱一看哥哥要去上学了,也要去上学。

“你现在还小,人家学校不收你,等到长大了,一定送你去上学。”李老太太说。

“那得等多长时间啊!”二柱噘着嘴说。

“那还不快吗,再过两年你就可以去上学啦。当老的啥都不怕,就怕你们不求上进。只要你们知道上进,奶奶和你爹、你娘就放心了,就有指望了。”李老太太又对儿媳妇说道:“文翰家,孩子要去上学了,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一件大事,别人家的孩子头一回上学都穿新衣服,咱也不能让孩子穿得太寒酸了,明天你进城买几尺布给大柱做身新衣裳,让孩子也体体面面地去上学。还有,咱虽然摆不起宴请不起席,可也不能就这么哑么悄声的拉倒了,为了图个喜庆和吉利,大柱上学那天咱包饺子吃!”

第二天吃完早饭,赵金芳就领着儿子进了城。自己要去上学了,还要穿洋布做的新衣服,大柱高兴地又蹦又跳,一个劲的催着母亲快点走。自己的儿子也要去上学了,虽然生活困难点,比起别人来也不差啥了,赵金芳的喜悦也溢于言表。

“瞧你那个着急样,小心摔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