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九六六年夏天,他在西单十字路口看见许多人围着一张大字报看,上面写的是革命倡议,说革命群众夏天游泳的时候要穿长衣长裤,并且不要戴帽子。看的人都不说话,“好像在看一张讣告。”
“游泳穿长衣的革命倡议,还没有出几百年来礼下庶人的恶劣意识,倒是围着的人的不说话,有意思。”
这“有意思”在“性派对”的人看来,就是人人“装宝”,人人都成了穿上新装的“皇帝”,为了一个共同的谎言,大家在烈日下沉默。
尾声:燃烧的文明远古的图腾:“性”旌飘舞
其实,饮食男女,哪能无“性”或避开得了“性”?我们的祖先比当今的“文明人”可潇洒多了。
从历史长河来看,人类的原始时代曾经广泛出现过生殖崇拜,它是以一种巫术的形式表达了先民们对社会人口繁殖的祈求,而在文化心态的价值观念上,这种崇拜又展现出对性器官及性交的肃穆的敬意和坦荡的直视——“性”的幡旗迎风招展,那黄色的符簇正是部族兴旺发达的图腾。
新近发现的内蒙古、新疆地区的摩岩壁画,不仅精雕细刻男女生殖器,而且还清晰地展现群体性交的场面。
远古时代先民还有过“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的茫茫然时期。
杂乱的两性关系在春秋以前仍大量遗存。如史载,燕国有“祖”,齐国有“社”、“稷”,宋国有“桑林”,楚国有云梦,这些都是男女交会的代称,“性”是极为自由和开放的。
如在一些诸侯国里,“淫风”很盛,卫宣公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
即便到了春秋,还大量存在过血亲间的乱伦现象。如卫宣公淫于夷姜,宋公子鲍淫于襄夫人等,并且还有一些专门的名称来称呼这些:子辈淫父辈叫作“蒸”,孙辈淫祖辈叫作“因”,同辈相淫叫“报”。
这些发生在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渐趋绝迹了。直到春秋晚期,母权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性自由”才慢慢消失。
今天,人们仍可以从《周礼》中的“中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设想到当时“自由时代”的盛况。
我国父权制度始于周代。从此,“性”的禁锢越演越剧,据说这是文明的结果。
孔子一句“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将对女性的鄙视表达得淋漓尽致,几千年的“性压抑”也就浓缩在这一句不祥的话里。因此,“五四”时代的闻一多就说,“女字和奴,在上古时不但声音一样,意义也相同,本来是一个字。”他点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一种真实现状。
古代把女子出嫁叫作“归”,视夫为女性的归宿;在词源上,“妇”是“服”,即“服于夫也”。至于有名的“三从四德”中的“三从”即“妇人,从人者: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更是将女性在裹好了手脚之外,还把思想和精神也用枷锁套了起来。
“性派对”行为者中的女性都十分痛恨这种散发着尸臭味的文化残片。在广州《女巫》杂志当编辑的陈思佳就颇为激烈地说:“‘性派对’不单是颠覆个人的身体,更是对传统的男权文化恶狠狠地捅上一刀!”
尾声:燃烧的文明“贞节”:祭坛上的献礼
应该说,躺在男权文化祭坛的是血泪斑斑的“贞节牌”,“性派对”行为者显然将它从高堂上取下来,砸得粉碎!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贞节比生命还重要。这句话判处了多少“失节”女人的死刑,让多少优秀的女性沉入屈辱的“冤河”!
有人分析说,“三代”以前是贞节观念的史前期;春秋战国为贞节的萌生期。此时,开放的性风俗被视为淫荡,尤其是女性的性自由完全被取缔,两性关系受到礼教的严厉控制。
中国先秦流传有“古婚制”,对“贞节”二字小心又小心。男女成婚必须经过六道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就是男方家长找媒人到女方家里去提亲。
问名,指男方家携带礼物去女方家请问女孩子的名字与生辰八字,以便于回去在宗庙里正式占卜,看一看两个青年人的命相是不是相合。
下载
纳吉,就是当男方在宗庙里举行的占卜得到吉兆后,备礼物遣人去女方家里报告占卜的结果,准备正式与女方联姻。
纳征,则是男方家向女方家赠送厚礼,两家正式订婚。
请期,是指男方家通过占卜订下结婚的日期,征求女方的意见。
亲迎,就是到成亲这一天,男方到女方家里迎亲。
从这个“古婚制”可以看出,婚前男女是没有见面的,所有的事都是由中间人去奔波,为的是让“贞节”在新婚之夜得到验证。
从此,“贞节”二字变得愈来愈沉重。
秦汉到隋唐以前为贞节观念的真正“确立期”。在此期间,“贞节”观念不仅问世了,而且还上升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忠臣”与“贞女”并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力整饬性道德,鼓吹“从一而终”。隋唐到清,是“贞节”观念的成熟与鼎盛期。自隋开始,就有“五品以上妻妾不得改醮”以及“立格九品妻,无得再醮”的官方要求;唐代则成为“县主有子而寡,不得再嫁”;元代更严:“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至五十以后,晚节不易”;明朝在此基础上,又设立了“凡妇人因夫得封者,不许再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