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遭抢劫,纷纷捐粮款,数日间,折合捐银达10万余两。这样筹集了钱财,
民心也就安定下来了。为了防止发放赈灾粮款等有贪污作弊行为,他亲自督
办。赈务完成都较为顺利。有人提出对于关押的百余名哄抢犯如何处置?是
否给予重判,严惩。江忠源说:“这些抢劫罪犯,都犯的是斩、绞、军、流
的罪行。但是他们是由于饥饿的驱使才去抢富户,与通常正常时期犯法不同,
我看只把他们枷杖发落吧。”这些人都得到从轻处理。
施恩与施威都是统御众庶的策略,恩是收揽,威是震慑,各有其用。不
能舍此专彼,有所偏废,而只能同时并用,兼顾相济。江忠源在赈灾中巧妙
的使用了这些策略,制止了混乱的局面,解决了难题,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春秋时,晋献公听信宠妃骊姬谗言,陷害重耳和夷吾,两人先后出逃。
12年以后晋献公死去,逃到梁国的夷吾回国继位为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
恐重耳回来夺他的君位,派人去狄国谋刺,重耳又从狄国出逃。先后经过卫、
齐、曹、郑等国,最后到楚国。
楚成王预见到重耳可能当国君,因此未把他视为一个落难公子,而是以
诸侯国君的礼节接待他,在临行前的一次宴会上,楚王问身处逆境的重耳,
若当上国君如何报答他,重耳回答,“美女、宝石和丝绸,您有的是,雀翎、
象牙都是国产,流落在我国境内,不过是剩下的部分,我真下知道用什么报
答您!”楚成王说,“话虽这么讲,你总要考虑一下如何报答我呀!”重耳
敏锐地感到,对有霸王之心的楚成王,要报答他自然不是什么美女珍奇、名
贵特产,于是认真地回答:“要是托你楚王之福,能回晋国为君,一旦将来
晋楚两国不得已发生战争,那么我一定命令晋军退避三舍以报答您的恩惠。”
重耳接着说:“如果我退避三舍仍然不能得到您的谅解,那么我只能全
副武装与您周旋了。”两个人的问答应付,既是玩笑之言,又是严肃的外交
辞令,双方思索的都是未来。重耳的回答既表达了对楚王有恩必报的诚意,
又表示了维护个人和国家尊严的原则,体现了他政治外交上的老练。
后来重耳从楚国回到秦国,秦穆公要扶植一个亲秦的晋国国君,对重耳
非常优待,把五个女儿都嫁给他。公元前636年经历了19年出亡生活的晋公
子重耳,在秦穆公帮助下回国即位,称晋文公。他在谋臣赵衰、狐偃、先轸
等人的辅佐下,短短四年间,便使晋国具备了称霸中原的条件。
公元前632年,晋国陈兵卫境,借口当年晋文公曾受曹共公之辱,要求
假道伐曹,卫成公不许,晋军遂先行攻陷卫国,接着又攻入曹国,俘虏了曹
共公,楚军救卫、曹不及,干脆集全力继续围攻宋都商丘,宋成公派人求救
于晋国,晋文公进退两难,便先后采纳了先轸的两个对策,先造成晋、齐、
秦三国联合攻楚的形势,继而以复国为条件挟曹、卫两国与楚国绝交,楚将
手玉因此被激怒。子玉不顾楚成王“无从晋师”的告诫,放弃攻宋,挥师进
发曹都陶丘,寻求同晋军交战。
楚、晋两国终于为称霸中原发生了春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
晋文公见楚军进逼,履行了当年的诺言,命令全军退避三舍,后撤九十
里至卫国境内的城濮,当时晋国将士极为不满,认为一国之君避让敌国之臣
是一种耻辱,况且楚军劳师远证,已经疲劳,不该后退。
退避三舍表现了晋文公言而有信,报答了楚成王的恩德,而且,避开了
楚军锋芒,骄纵了楚军;激励了晋军士气,赢得了诸侯同情;选择了有利于
己而不利于敌的战场,是一种政治上争取主动,军事上诱敌深入,后发制人
的谋略,创造了一个以劣胜优的战例。
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也应广视天下经济发展的趋势。比如亚太地区,正
在崛起。
几个世纪以来,亚洲的经济生命线是依赖向工业化的西方出口。今天该
地区很大程度上能够自给自足,由于区内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与投资使内部的
经济正在不断地增长。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变化,其深远的意义超出经济的
领域。
东北亚包括日本、韩国、中国的北方省份以及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和
朝鲜。它有变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地区的潜力,中国的重工业和采矿工业将
与日本高科技的制造业相辅相成,这地区的消费要求将迅速地增长,从而刺
激亚太其他地区的发展。
把中国的南部、台湾和香港连在一起的大中国将成为一个地区繁荣国,
它的经济增长率会居于亚大地区的首位。
东南亚诸国将会发现他们不得不设法吸引外资,因为他们的经济相对较
小,且互相竞争,真正地结合为一体有困难。东南亚国家联盟争取把这个地
区变成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努力仍然处于形成阶段,因为它们之间的竞争大于
它们之间的互为补充。
但缅甸和印度支那的开放,它们与东盟各国经济上的结合,将会刺激地
区的发展,当东南亚出现各类新兴市场而不是单一的统一体时,它会非常有
生气,内部消费也会迅速增长。
由于这一地区的崛起,将会逐渐把经济和政治力量的重心从西方转移过
来。但又会出现种族文化方面的分歧。然而,亚大地区国家已形成了一系列
独立和自信的成熟观点,因而不免导致矛盾和社会紧张。这就是以世界经济
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亚太区。其实任何问题,都需要广视天下多种因素,综合
研究。比如现在书店业萧条,处境艰难,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书店,曾经是中国青年喜欢的场所,常常被挤得水泄下通,在60年代受
到“读书无用论”的冲击,书店生意大受影响,进入90年代,经济大潮涌起,
人们读书的热情义再次受到冲击,书店生意冷情。这种情况已引起知识界的
优虑。根据北京、上海、广东等9个省市自治区,对4654名青年所做的一次
调查显示,40%的青年基本没有藏书,拥有50册左右的藏书的青年,只占
36%,而藏书在500册以上的只占2%而已。另据一次全国调查显示,在80
年代,居民购书报支出,占文化消费13.3%,到90年代,这方面的支出只
占8.8%。以沈阳为例,人均的消费水平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其中纯娱乐性
消费支出上升14%,图书消费比例却下降至只有1%左右,而且主要是学生
日常用的学习课本的开销。南方某省的一项抽样调查更令人寒心,全省每人
每年购买图书的支出,只占其总收入的0.04%,平均每人仅七角钱。居民
不买书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由于存在“体脑收入倒挂”的社会现象,“读书
无用论”仍有市场。同时,社会文娱场所增加,而录像带、迪斯科、游戏机、
卡拉ok,对青年更有吸引力,现在的青年人怎么还会花钱买严肃的读物去“玩
深沉”?而不读书阅报的后遗症之一,使不少青年知识贫乏,为人缺少文明
道德修养,变成只有长度与宽度,却没有深度和容量的“平面人”。
书店不景气,自然也有一些中老年书生阮囊羞涩,买不起书的原因。现
在一些文史经典图书,动辄标价二三十元一本,尽管不少知识分子从书架上
拿起爱不释手,摸摸口袋又无可奈何地放回原处,这种情形,并不少见。随
着买书的人数减少,大小城市的书店也不断地减缩。1993年,至少有700多
家书店在滚滚的商潮中消失。最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
原是仅次于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的中国第二大书店,人称它为“远东第一大
书店”,但近年生意不景,处境困难。1993年末,这家书店透露即将改建成
“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商场”,后因市民纷纷反对,众怨沸腾,至
今尚未付诸实施。不过,有人预言,这家书店迟早要被赶出南京东路。又如
广州热闹的中山路本来存在着颇具规模的书店,但因租约期满,房管站将铺
位收回租给电器商,书店力争无效,被迫搬走。据说,北京新华书店系统一
百多个书店,加起来总面积不过2万平方米,还比不上一个东安市场,书店
与商场的此消彼长,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经营书店,利润有限,而对图
书业的税收与其他行业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书店要取得与其他商行同样的利
润,至少比其他商行要大一倍。比如你要批发100万元的图书,至少得有200
万元的库存;每天零售超过1000元的营业额,至少也得有40万元的图书上
架。批发图书100万元所得的毛利是8万元,零售1000元的利润是200元,
扣除贷款利息、税收、人员工资、仓贮费、运输费后,便什么也赚不到了。
与其他行业比较,书店经营之难,不言而喻。
本经七篇
(一)盛神1
'原文'
盛神法五龙2;盛神中有五气3,神为之长,心为之舍4,德为之大5。
养神之所,归诸道6。道者,天地之始7,一其纪也8。物之所造,天之所
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
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9。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10,乃有其术(11)。
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12)者,气之门户、
心之总摄(13)也。生受之天(14),谓之真入。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
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15)。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
(16)。知类在窍(17)。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18)。其通也,五
气得养(19),务在舍神(20)。此之谓化(21)。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
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知,四者(22)不衰,
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23),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
同天而合道,执一(24)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
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注释'
1神:精气、魂魄。
2五龙:五行中的龙。所谓‘五行’,是我国说明宇宙万物变化的传统
学说。因为在天地之间,有循环流转不停的金、木、水、火、土,万物就是
根据这五种元素而产生。龙是古代想像中神灵,具有超人能力。
3五气:指心、肝、脾、肺、肾等五类之气。气是万物牛成的根源,形
成风雨、寒暑、阴阳等天地间观察之源,在人体中具有生命力、意志、感情。
4心为之舍:心是五气所宿的地方。
5德为之大:德最能治邪,因此使人成为人的本源。
6养神之所,归诸道:根据道来养神,道是天地的真理、万物的根源。
7天地之始,无的意思,“老子”中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所以“天地之始”就是无,而无常常表现为有,有又常常归于无的形态。
8一其纪也:天地之始是道,道之始是一,因此一为其纲纪。
9化端:变化的开始。
10得一:一是无,也就是万物之源。
(11)有其术:心如果能变成无为,其术自然产生。
(12)十二舍:是指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
等而言。
(13)摄:统率、收容。
(14)受之天:道是由上天传授到人间的。
(15)圣人者,以类知之:圣人固然伟大,但必须有学问之后才能明道,
所以比真人要低一个层次。
(16)人与生一,出于化物:入共同所产生的,就是无为自然的天地作用,
人诞生之后就从物而化。
(17)知类在窍:人之所以能知事类,完全是根据九窍。类是认识事物,
概念之后加以类别。
(18)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假如根据九窍还不知道而陷于
迷惑,术就不通。
(19)其通也,五气得养:假如心术能很通,五气自然能被养。
(20)务在舍神:努力使魂魄停止住下来。
(21)此之谓化:假如能努力使魂魄住下来,自然会从胜而化。
(22)四者:指志、思、神、德而言。
(23)存而舍之,经常使其住在这里。
(24)执一:坚守无为。
'译文'
强化人的精、气、神,要效法五行之龙变化之法。精神旺盛的人,身体
的五脏之气很强。其中在五脏之气——神、魂、魄、情、志中,神居主位。
心是神的处所,品德树神外在表现形式,而养神之宝,归之于道。
所谓“道”是产生天地的本源。一切由“道”始,然后由一生二,由二
生三,由三生万物。万物所成,皆由天地生,而包含万物化之为气。“气”
先天地而生,看不见它的形象,叫不出它的名字,我们就称它为“神灵”。
所说的“道”,是神明的本源,万物变化之始,由此修德、养五气,人
就能专心致志,获得一定的道术。所谓“道术”就是在“神气”出入身体时,
人能自由运用它。
人的身体有九窍十二舍。即人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人与外界接触
的门户,由心灵总管它们。
人本受命于天,故称为真人。真人原天合为一体。其中,明白大道理的
人,刻苦修练内功,就称为“圣人”。所谓“圣人”,是能掌握以此类推的
方法,解决疑难。
人生活在天地间,就在于随环境变化。接受外界知识在于利用各种感觉
器官;解释疑难在于通过心灵进行综合分析。苦无心灵的思维,“道术”则
有不通之处。
要使“道术”通达,务必内养“五气”———神、魂、魄、精、志,而
且要使“神道”归于自身。此一过程称之为“化”。亦万物自然运化的规律,
内养“五气”。在“志”、“思”、“神”、“法”中,“种”气树最主要
的。要用“静和”之法养气,养气目的使上述“四者”平和。上述四者不衰,
而且能呈现威势,就能无所不为,使气常存于身,使“神”气变化,归之于
身,被称之为“真人”。所谓真人,就是能合天意,按万物产于一的自然规
律养护万物,怀大志,施道德,养育万民、以无能不包的思想威行于世界的
人。所谓士,一般能通达此理,也能精神旺盛,养气养志。
'解析'
《本经七篇》的前三篇是盛神,养志、实意。主要是讲修神养性,是鬼
谷子养生学说的原典。
《盛神》一文指出:人身上有五气,即心、肝、脾、肺、肾。精神是五
气的统领,心灵是五气的居处,道德是五气的根本。认为“养神之所”在于
道。道是神明之源。品德可养五气心志自然可生术。术是心气所借助的手段,
是魂魄的使者。九种器官、十二种住处都是气的出入口,是心的控制器,这
些都是与生俱来的。只要从内部进行修炼就可以明白道数,认为人生在世上,
都是在自然之中,人所以能知道事物,就是九种器官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对
哪些事物疑惑时就需要通过心术去掌握。心术勾通之后五气就可以滋养,可
以使精气固住,宁静可以养气,养气可以宁静。假如能修炼到精神常住那就
叫“从神到化”,对身体来说就是“得道成仙”。“得道成仙”就是跟自然
相同,跟道数相合,坚守无为的原则,心怀自然,滋养五气。
鬼谷子在本篇指出了积蓄力量的问题。
鬼谷子说,盛神,即积极努力,积蓄力量的过程。要利用宝贵时问,加
强内功的修炼,积累经验,磨练意志,增强竞争能力,以保证在时机成熟时,
似离弦之箭,下山之虎,迅速出击,锐不可当。在时机不成熟时要等待时机,
从表面看,似乎是缓慢和迟延的,而实际上是最快的。因为,时机未到,随
意妄行,势必要吃亏上当,大大延缓事业的进程。欲速则不达。
汉高祖刘邦死后,朝廷大权落到吕后手里,吕后把吕家的人安插到各个
要害部门还不算,还想封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出面反对说:“高祖曾经留
下遗言:不是刘家的人想封王,天下共击之!”吕后听了很不高兴,找茬罢
免了王陵。吕后还不死心,又去问左水相陈平,陈平却表面支持吕后的意见。
吕后高兴地把自己的兄弟封为诸候王,同时对陈平也更加另眼看待了。
王陵知道后很生气,见到陈平就责备说:“你我都是高祖手下的老臣,
你怎么违背高祖的遗言,同意诸吕为王?这样做对得起高祖吗?”陈平早已
看出吕氏集团篡权的野心,只是鉴于吕氏兄弟当时气焰正盛,又有吕后的庇
护,反对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才使用缓兵之计,暂时作了妥协。可是,这
些话又不便于全盘托出,只好意味深长地说:“在朝廷上当面反驳抗争,我
比不上您;安定天下,保全刘家江山,您不一定比得上我。”王陵听说后,
不解其意,怀着疑虑的心情告辞陈平表面上与吕氏集团往来交往,暗地里在
谋划如何除掉诸吕,他感到最难办的事,是诸吕掌握着兵权。陆贾给他出主
意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关系好,文武大臣就会归
附。现在主要问题是掌握兵权。太尉周勃是开国老臣,在军队威望很高,如
果能得到他的支持,就会有掌握军权的把握。我愿意到周勃那里为您疏通。”
陈平非常高兴,取出500两黄金供陆贾使用。其实周勃也早看不惯诸吕的行
为,通过陆贾穿针引线,积极参与倒吕的活动。陈平还给了陆贾大批军马、
钱财,要他以玩乐为掩护,在大臣中进行串连,集中叵吕的势力。两派都在
拼死扩充自己的实力,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风暴即将来临。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相国吕产,上将吕禄看大树已倒,怕夜长梦多,
加紧了篡权步伐。他们统领着南军、北军,控制着宫廷和京城,严密监视着
朝中王公大臣。朱虚侯刘章急忙派心腹通知自己的哥哥齐王刘襄,约他发兵
讨吕,自己在京城里接应。于是齐王在山东起兵,发布讨吕檄文。相国吕产
等人听到后,立即派颖阴侯灌婴率军前去迎战,不料灌婴到了荥阳,却反戈
一击,倒向齐王一边,加入了反吕的行列。
然而关键问题,是如何解决京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