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阅读_白话鬼谷子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1部分阅读(1 / 2)

等人听到后,立即派颖阴侯灌婴率军前去迎战,不料灌婴到了荥阳,却反戈

一击,倒向齐王一边,加入了反吕的行列。

然而关键问题,是如何解决京城的吕氏集团。太尉周勃虽然在军队有影

响,但没有实际兵权,调动一兵一卒都要由吕禄来决定。陈平得知邮寄与吕

禄的关系十分密切,便与周勃密谋策划,劫持了郦寄的父亲郦商,要挟邮寄

去向吕禄进行游说。郦寄被迫答应了他们的条件,去向昌禄游说,“原来朝

廷立刘氏9人,吕氏3人为王,大臣们都没意见,只是因为您受封后不到自

己的封地去,反而以上将军的职务留在京城,所以才引起大臣和诸侯不满,

只要您把军权交给周勃,表明自己的心迹,反叛的人就会平定下来,您也可

以在封地当王,享受荣华富贵。”吕禄一向把郦寄视为心腹,听信了他的话,

想交出兵权,可是吕家许多人出面反对,吕禄一时还犹豫不定。这时传来灌

婴与齐王合兵来犯的消息。周勃又让郦寄去劝吕禄说:“您应当赶快下决心,

到封地去,否则就要天下大乱,招来杀身之祸!”吕禄于是交出军权。

周勃掌握了兵权,对吕氏家族采取军事行动。由于失掉兵权,吕家势力

迅速土崩瓦解,吕产、吕禄、吕须、吕通等人都被诛杀,吕氏家族的人也都

死于兵变之中。陈平等人废掉了吕后定的皇帝,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这就

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陈平、周勃等老臣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积蓄力量,战胜诸吕,再次使

汉室江山稳定下来。

(二)养志

'原文'

养志法灵龟1;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2。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

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财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

不惶3,欲不惶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

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

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装。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

知其所能。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装意

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

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4,仿佛则参会5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

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注释'

1养志法灵龟:因为志是判断是非的,所以使用占卜的龟甲最能判断吉

凶,因此才必须效法灵龟。

2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由于心气不达,所以才要养志。

3惶:多的意思。

4仿佛:两者相像而难辨别,也就是不明确的意思。

5参会:指志、心、神三者交合。

'译文'

养志的方法要效法灵龟。思维不畅达的人要培养自己的志气。

一个人心中有欲望,才会有一种想法,使欲望化为现实。所谓“志向”

不过是欲望的使者,欲望过多了,则心力分散,意志就会薄弱,就会思力不

畅达。

如果心神专一,欲望就不会多,欲望不多,意志力就不会衰弱,意志力

不衰弱,思想就会畅达。思想畅达则心气和顺,心气和顺,心中就不会烦乱。

因此,人对内要养气;对外,要明察各种人物,修养自己“五气”,就心情

舒畅。了解他人,才能知人善任。

我们想要任用人,一定要先知道他养气的功夫,知道他心气的盛衰。知

道他的心志状态,看其养气修志,观察他是否稳健,就知道他的能力。

不修养心志,“五气”就不稳固;“五气”不稳固,思虑就不畅达;思

虑不畅达,意志就不坚定:意志不坚定,反应就不快捷;反应不快捷,就会

失掉信心,心气就会虚弱;如果心气虚弱就会失神丧志。如果失神丧志就会

精神恍惚,精神恍惚,“志”、“心”、“神”三者就不协调了。

修养心志之始,定要先安定自己。自己意志安定了,意志才坚定,有了

坚定的意志才能有神威。神威固守,才能调动一切。

'解析'

《鬼谷子》认为:“养志是由于欲望不能得以实现,需要养志以通达,

志是欲望的使者,欲望多,心神就会散漫;心神散慢,志气就会消沉;志气

消沉就不痛快。所以心气如能有所抑制,欲望就不会过多;欲望不会过多,

意志就不会消沉;意志不消沉,思想就痛快。思想通了,气就顺了,于是闷

气就不会产生。”

为此,在内要以养五气为主,在外要以了解他人为主,这样就会心情舒

畅,安于职守,要使用一个人,要看到他养气的功夫,以知道他的修养和欲

望,再了解他的爱好和才干。

《鬼谷子》认为,心气得不到修养,心气就不会坚定,情绪就不愉快,

思想就不通达,意志就不踏实,应付就不会周到,心气空虚,就等于丧失灵

魂。

养志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安定,意志坚定精力集中。对外要明察各种人

物,知道他们的意志状态,知道他们的能力,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历史上唐

尧禅让的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贤明仁厚的唐尧担任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几十年,日夜为人民操劳,更

为黄河之患忧虑。他想做的事很多,可是现在人老了,力不从心,于是想选

个能接替他的人。

放齐向帝尧推荐尧的嗣子丹朱。尧说:“丹朱是个很不虚心的人,又好

争论一些无原则的是非,这样的人不会老老实实为人民做事,不可用。”帝

尧转向四岳:“你们哪一个能接替我的工作?”四岳谦让不受,说自己才能

不够,不能担此重任。尧说:“既然这样,你们就推荐一个吧!不管近亲还

是远戚,是官是民,只要才能兼优就行。

四岳说:“冀州有个平民叫虞舜,母亲早逝,父亲瞽叟双目失明,靠种

田捕鱼为生,有时做些陶器。他勤劳,诚恳,朴实,特别是家庭关系处理得

很好。”四岳继续介绍说:“舜有个弟弟名象,后母所生。后母不讲礼,弟

弟很傲慢,父亲听后母挑唆,几次想把舜弄死,但舜仍然对父母很孝顺。对

弟弟很友爱,一家人很和睦。这种人一定可以担当大任。”

尧听了认为可以,但要亲自考察一下。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己

三十尚未结婚的舜为妻,又命令九个儿子和舜一起工作,以便观察舜的为人。

舜成亲后,要求妻子孝敬公婆,尽儿媳的职责,关照弟弟尽大嫂的本分,并

没有因为妻子出身高贵而破坏家庭的规矩。舜对尧的九个儿子要求都很严

格,一点也不迁就。舜在历山开荒种地,由于和气谦让,同他一起开荒种地

的人都能互让田界,融洽相处。舜去雷泽钓鱼,雷泽的人看见舜谦逊和气,

也都不好意思争执。舜在河边做陶器,仔细认真,一点不合规格就重做。那

些做工马虎的人见了,既感到惭愧,又非常羡慕,便跟着舜学,渐渐地就做

精致了。舜的品德在人们中产生了很大感召力,大家都愿意亲近他。他住的

地方本来很偏僻,但一年后就变成了村落,两三年就成为热闹的城镇。

尧很赏识舜的作为,赏给舜一架名贵的琴,许多高级衣料和一群牛羊,

又为舜修建粮仓,舜的弟弟象,看到舜富裕起来,非常妒忌,一心要暗害舜。

有一次象和母亲商量好了,要瞽叟叫舜去修整漏雨的仓屋。舜领了瞽叟的指

令,便回房告诉自己的妻子,娥皇和女英各取了一个大竹笠给舜修仓遮太阳

用。舜取了梯子爬上仓顶,聚精会神地修补着。这时象偷偷把梯了拿开,接

着在仓的周围放起火来,打算把舜烧死。仓顶是用茅草盖的,一着火就迅猛

燃烧起来。只见黑烟翻滚,烈焰腾腾,把舜呛得无法呼吸,烫得皮肉通红。

舜找梯子,梯子不知去向,他急中生智,连忙把带来遮太阳的两个竹笠挟在

左右腋下,一边一个像鸟的翅膀一样,冒险往下跳去。乘着风势,飘飘荡荡

落在离仓较远的地方。舜明知是象和后母的诡计,但并不计较。象看到一计

不成,又生一计,他与其母商议,劝瞽叟叫舜去修井。于是瞽叟对舜说:“这

几天不下雨,井水浅,你下井去把泥沙掏干净,把井挖深一点。”舜回到自

己的房间,把修井的事告诉妻子。娥皇和女英便各取一把短斧给舜,嘱咐舜

要多加小心。舜下井后,先不掏泥沙,而用两把短斧在并壁上挖了一个洞。

洞刚挖好,象在井上叫舜,舜答应了一声。象知舜在井里,急忙和瞽叟一起

动手,向井里推下许多泥团、石块,打算把舜堵死在井里。象估计舜己死了,

便手舞足蹈跑到其母面前说:“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可以来分哥哥的东

西了,粮仓和牛羊归你和爸爸,两个嫂子和琴等用具归我。”哪知舜早已料

到象居心不良,当象在井口叫舜,舜应了一声后,便躲到刚挖好的井洞里。

原来这口井通旁边的另一口井,舜估计象已经走开,就从旁边的井口爬出。

这时,象来到舜的房里,摸摸这,看看那,心想:这一切都是我的了。正当

象心旷神怡地弹着琴的时候,舜从外面走进来,和象打招呼。象不觉大惊失

色,满脸通红,转身朝屋外跑去。舜连忙把象叫住,和颜悦色地说:“你来

得正好,我这里有些事要你帮助料理一下。”舜仍和过去一样,对弟弟友爱,

对父亲孝顺。尧对舜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认为舜的品德确实好,而且应付

各种棘手的事情很有办法,就要舜帮助他掌管行政方面一些事物。

舜上任后,很注意选拔人材。当时高阳氏有八个才子,人们称之为“八

恺”,高辛氏有八个才子,人们称为“八元”,都贤明正直,多才多艺,都

被舜推荐出来协助工作。舜帮助尧办理政事,不论做什么,都办得井井有条,

受到各部落的首领和远方来朝宾客的尊敬。经过几年的考察,尧认定舜可以

做他的接班人,就把最高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

尧正是因为了解舜的心志状态,知道他的能力,才做到知人善任。

(三)实意

'原文'

实意法腾蛇1;实意者,气之虑也2。心欲安静,思欲深远;心安静则

神明荣,思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

则收遂,安则其所行不错3,神者得则凝4。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5,诈

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故信心术6,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

听之侯之7也。计谋者,存亡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侯之不得。计谋

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无为而求安静,五脏8和通六腑9,精神魂

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10、反听、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

闭,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

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

神宿矣。

'注释'

1腾蛇:类似龙的神蛇,能腾云驾雾在云中飞舞。

2实意者,气之虑也:只要把意当作实体,气就变得和平,虑也会变成

具体。

3安则其所行不错:如果内心平静,就不会有错误。

4凝:凝结、安定。

5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假如识气只是单纯的暂时寄柱,那么奸邪就

会乘虚而入。

6信心术,使心术证明。

7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待人接物必须诚恳,上下交流之后,听

从其言论,进而静观其动静。

8五脏:指心、肝、肺、脾、肾。

9六腑:人体中消化、吸收、排泄的脏器总称,包括胆、胃、小肠、大

肠、三焦(胸膈、上腹和脐腹的三部分脏器,又分上焦、中焦、下焦)和膀

胱。

10能内视:指不使心外散而言。

'译文'

坚定意志之法要效法腾蛇。坚定意志就要会养气。心情安详,是思虑之

本。

心境需要平静,思虑需要高远。心境平静则精神愉快,思虑深远则计谋

有成。心情愉快,思虑就不乱;计谋成功则事业就不可破坏意志、思虑稳定,

则心境安详,心境安详则所作所行就不会有多大差错。精神愉快就容易使神

思集中。

如果人的胆识、心气只是暂时寄住在哪里,那么奸邪就可能乘机而入,

诈谋也可以乘机而行,所说的话也不会是用心思考的。

所以说坚守心灵的术法,在于信守纯真而不变化,等待机会,待时机成

熟,就可以根据上下交合的判断来解决问题。

所谓“计谋”,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思虑不周,则听得不明,即使等待

时机,其机会也不会来到。计谋失效则意志不坚定,就会变得虚幻而不切实。

作为“无为”思虑,要求人静思,五脏六腑都通畅,精神魂魄固守纯真,

能够自我反省,听取外界消息,凝神安志,神游太虚,待神明往来归己。以

此观天地之变化,悟解万物造化的规律,知阴阳之交替,懂得人间之政理。

这样,不出门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不开窗就可以看见日月星辰等天体变化

之道,不必见到民众,民众就能听命而行;不必推行政令,天下就可以大治。

这就是所谓“道”。以此可以与神明交往,应用于天边天涯的世界,而使神

明长存世间。

'解析'

《鬼谷子》认为,人人都需要安静,思虑都希望深远。凡静则精神爽,

思虑能深远,计谋就有威力。实意需要无为,无为要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

精神魂魄固守不动。这样才能内视、反听、定志、思大墟幻境,等待神魂往

来。

于是就要观察开天辟地的道理,了解大自然造化万物的功力;掌握周而

复始的变化规律,然后探讨治国安邦的政治途径。因此,不出门就可以明白

天下,不开窗就可以看见天道。没看见人民就可以发布命令,没推行政令就

可从使天下大治。

一个人的意志、思虑安定,则心境就安详。心境安详则所作所为就不会

有多少大的差错,精神愉快就能使精神集中。所以鬼谷子说:要坚定意志,

心境要平静,思虑要深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考虑长远利益,就不能谋划当前的问题,不考

虑全局利益,就不能处理好局部问题,谋深计远,需要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

变化的可能和趋势,事先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

谋深计远,还应当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向相反方

面转化。胜利不是永久不变的,一旦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就会转胜为败,化

强为弱。所以在胜利之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危险和

困难。鬼谷子说:计谋,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考虑不周全,决不允许鲁莽行

动。先做好准备,谋划好了再实施,就能成功。先实施,后考虑、谋划,就

会失败。善于从实际出发,开动脑筋,研究对手,分析趋势,才能有先见之

明,赢得先机之利。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各种估计,将有利因素、不

利因素充分考虑到,并分别提出几种不同的对策,这样才能时时保持主动,

立于不败之地。

实施之前,先做周到的筹划和必要的准备。具体应做到三点:

1.先知。先知包括知已知彼。知彼就是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底数、手

法等。根据双方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2.周密安排。实施前要对大小事都进行周密安排,任何一个环节差错,

都会影响全局,都应考虑周全,安排妥当。

3.注意环境优势。应当力争充分利用自己的环境优势。如果要换地方,

也应在中性环境或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进行。

下面举个例子。

在春秋时代,齐楚之间为土地发生争执。楚襄王谋定而后动,用慎子之

谋,统纳众臣之议,终于保住了500里国土。

楚襄王做太子时,曾在齐国当人质,楚怀王死后,太子要赶紧归国继承

君位。齐王却乘机要挟他,提出以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作为交换条件,不然

就不放他回去。太子向身边随臣慎子求教。慎子认为,回国继承君位是大事,

可以先答应齐国的要求,余下的事以后再说。

太子回国继承了君位。不久,齐国便派使者带领兵车50辆,前来索要先

前答应的500里土地。襄王很为难,又向慎子讨主意。慎子说:“您明日上

朝时,召见众臣,让大家都献计。”

第一个献策的是上柱国子良,他说:“不能不给,身为君主,金口玉言。

过去已经答应,现在不给是不讲信用的。那样,以后在诸侯国也难以取信。

应当先给,然后再出兵夺取回来。先给他,表明我们言而有信。再次取回来,

证明我们武力强大。”

子良退出,昭常入见襄王说:“不能给。我们楚国所以号称万乘之国,

是因为地盘广大。如今割去东部500里土地,楚国就去掉了一半,岂非徒有

万乘之名而无万乘之实吗?坚决不能给!请求大王让我领兵去镇守东部边

境。”

昭常退出,景鲤入见,他说:“不能给。不过,以楚国自己的力量也难

以守住。莫如答应给他,以践约守信。请大王再派我去求救于秦,助我守地。”

景鲤出,慎子最后人见。楚襄王便把子良、昭常、景鲤三人的主张都讲

给慎子,并且说:“众说纷坛,我将何所适从?”慎子听罢,从容地说:“这

些主张大王都可以采用。”楚王十分不解,沉着脸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臣请用事实去验证他们的三种主张都是可行的。”于是,慎子便

向楚王说出了具体的办法:“大王可先让上柱国子良前往齐国献地;第二天,

派昭常去东部镇守;第三日,再派景鲤去向秦国求救。”楚王便依计而行。

子良到了齐国,告知齐王同意立即献地之事。可是,当齐国派兵去东部

接管地盘时,守将昭常却说:“我奉命守此东地,便当守职尽责,与国土共

存亡。如果你们一定要夺取这块土地,我这五尺男儿,还有上至皓首老人,

下至三尺儿童,以及30多万楚国士卒,但愿为守护东部国土而献身!”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