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北寺塔_江苏旅游指南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4.北寺塔(1 / 1)

4.北寺塔

北寺塔是报恩寺的俗称,位于北塔公园,是中国楼阁式佛塔,号称“吴中第一古刹”,始建于三国,相传是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因而得名抱恩寺塔。

巍然耸立苏州市城北人民路东侧,是一座典型的砖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在苏州诸塔中尤称雄伟,历来是苏州的一个重要标志。北寺亦称报恩寺,是苏州最古老的佛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251年)。相传是东吴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称通玄寺,唐初改称开元寺,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易名为报恩寺。北寺塔始建于南朝梁代(502年-556年),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重建,以后历代也经过多次修治。塔八九层,规模宏大,重檐覆宇,与杭州的六和塔属同一类型的建筑。塔高76米,为江南第一高塔。北寺塔东侧有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的楠木观音殿,它是苏州现在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之一。殿的结构坚固完好,佛像及须弥座雕刻精工,枋柱间有数十幅画工精细、色彩调和、风格独特的彩绘。塔北碑亭置有《张士诚纪功碑》,高约3.1米,宽约1.5米是一幅浮雕式的宴饮图石雕,是罕见的元代作品,内容是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张士诚由反元而降元,宴请元使伯颜的场景,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

北寺塔为九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每层挑出平座、腰檐,底层对边18.8米,副阶周匝,基台对边34.3米,塔顶与刹约占1/5。塔高76米,重檐覆宇,朱栏萦绕,金盘耸立,峻拨雄奇为吴中诸塔之冠,登塔远眺,可俯瞰苏州全景。塔身结构由外壁、回廊、内壁和塔心室组成。每层各面外壁以砖砌八角形柱分为三间,于当心间辟门。外壁、八角形回廊两壁及塔心方室壁上,均有砖制柱、额、斗拱隐出,自栌斗挑出木制华拱与昂。回廊转角处施木构横枋和月梁联结两壁,再以叠涩砖相对挑出,中央铺楼板,墁地砖。廊内置木制梯级。第九层回廊顶纯用叠涩砖挑至中点会合。第八、九层塔心方室中央立刹杆,上端穿出塔顶支承刹轮,下端以东西向大柁承托。塔基分基台与基座两部分,均为八角形石雕须弥座式。基台高1.34米,下枋满雕卷云纹。台外散水海墁较现地面低0.73米,基座高1.42米,边沿距底层塔壁0.78米,束腰处每面雕金甲护法力士坐像三尊,转角处雕卷草、如意纹饰。据考证,塔的外壁与塔心砖造部分,以及石筑基座、基台,基本上为宋代遗构,木构部分则以后代重修居多。各层塔门过道上和塔心方室上的砖砌斗八藻井等仿木构装饰,结构复杂,手法华丽,第三层塔心门过道上的藻井尤为精致。塔内砖砌梁额、斗拱、斗八藻井,顶层塔心刹杆,内檐五铺作双抄或单抄上昂斗拱,柱头铺作用圆栌斗,补间用讹角斗,内转角用凹斗,以及塔基须弥座石刻等,都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贵实物。

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时期重建的报恩寺殿堂建筑。位于塔东的不染尘观音殿,俗呼楠木观音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现存殿宇为明万历时重建,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殿为重檐歇山造,面阔五楹,进深五间,内四架,前置檐廊,檐高7米,四周檐柱为抹角石柱,内柱用楠木。

观音殿南建有一长廊,陈列着目前国内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长32米,高昂2米。塔后有罕见的元代石雕“张士诚纪功碑”。

塔北有古铜佛殿,藏经阁。古铜佛殿曾供铜铸三世佛,单檐硬山造,观音兜山墙,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五间为殿,左右尽间为楼,梁架、脊饰具有徽州建筑风格。藏经阁为重檐歇山楼阁式,楼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层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原额梵香堂。塔东北有园,山石峭拔,水池萦回,亭榭廊桥各得其所,名为梅圃。至于塔南临街的四石柱三间五楼木牌坊,三开间硬山顶门厅及贴砖八字墙,则是马医科申时行祠前之物。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