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庞朴作品:黄帝与混沌(一)人帝与天帝
在司马迁以前,至少有两位黄帝。一位是人帝,一位是天帝。说人帝的,如《逸周书.尝麦》:
王若曰:……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於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於黄帝,执蚩尤,杀之於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於大帝。
又如《大戴礼记.五帝德》:
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豹虎以与赤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行其志……
这些是司马迁写《五帝本纪》的一部份根据,在《史记》中留有很清楚的痕迹。它们应该属於“其言雅驯”的了,可是後来还是有人指责司马先生取舍不当,说“轩辕固圣帝也,何至日寻干戈,习用军旅?”1(1梁玉绳:《史记志疑》)仅此一端,也可想见写史之不易;如果只是“藏之名山”,倒还罢了,要是还想“副在京师,俟後世圣人君子”,那就得准备接受别的时代别的价值观念的挞伐;尽管作者本人早已作古,得免检讨之苦,也很难说是一件愉快的事。
至於连司马迁也认为不雅驯而被"难言"掉的,大概多属於作为天帝之黄帝的资料,它们可能比雅驯的多得多。且以我们尚可及见的来举例,例如《韩非子.十过》所载:
师旷曰:……昔者黄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出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又如《楚辞.远游》里“不可攀缘”的轩辕,《山海经》中能生白马、生白犬的黄帝等等。
这两位黄帝,或一位黄帝的两副面貌,在司马迁所见的前人书里,也有兼收并蓄而不觉矛盾的,如《吕氏春秋》: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2(2《季夏纪》,又见於《礼记.月令》)
这是天帝黄帝。而同一书里另一些篇中则有:
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3(3《去私》)
黄帝立四面〔以求贤〕。4(4《本味》)
这类言之凿凿的地方,显然又在把黄帝当作一位人帝来赞颂。
这种人神举的办法,其实司马迁也悄悄用了。在《五帝本纪》中,他认定黄帝是人;而在《封禅书》里,却记有好几条黄帝为神为仙的故事,如“秦灵公作吴阳上,祭黄帝”,以及因黄帝登仙而引出汉武帝闹封禅等。又如在《自序》里,他时而说“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时而又说“卒述陶唐以来至於麟止”(再勉强缀上一句“自黄帝始”)。如此分述人神、游移不定的笔调,似可见出他在处理黄帝资料时的复杂心情。
我们相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是出於《吕氏春秋》编者或《史记》作者的疏忽和寡断,而是反映了在《吕氏春秋》这样的史话和《史记》这样的信史出现以前,我们的主人公黄帝,已然饱经沧桑,阅历了两个漫长的时代----神话时代和传说时代,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或神或人、亦人亦神的足迹了。
老吴按:鉴于黄帝考证之繁难,而庞朴先生考证有理有据,且对本书影响巨大,故全文转载之,本来是发资料区的,可惜发了几次都没发成,只有放在正文里了,对于黄帝考证,需放开思想,抛弃陈见,虽庞朴先生考证结论骇人,(老吴的推论更骇人,这是后话。)但老吴始终相信读者明辨是非的能力。又按网上转载文字多有错误,老吴已用原书(《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95年1版1印3000册,庞朴著,海天出版社)校对过,但错误难免,望读者谅之!
ps:抄袭他人作品与窃贼无异,但如果从中得到是学问,多偷亦无妨!《阴符经》云:“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向庞朴先生道歉并致谢,您开启了老吴的思想!2008-06-19时间1:03
ps2:6.20被股市打了一嘴巴,晕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