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庞朴作品(黄帝与混沌二)神话与传说_股痴在1997年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9.庞朴作品(黄帝与混沌二)神话与传说(1 / 1)

9.庞朴作品:黄帝与混沌(二)神话与传说

神话是什么?在不久前那个外来的征服自然论和土生的斗争哲学论成为意识形态的年代里,神话曾被认为是以幻想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类征服世界的斗争。其实,事情恐怕并不这样简单。

征服和斗争是晚起的动作和观念,至少也是具有这种观念的後人对祖宗的一种奉承。在远古时代,人类大概并没有甚麽征服的意识,而只是千方百计去顺应环境,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在顺应中逐渐积累着对自然对自己的看法,不断改善着顺应的方式。换句话说,人类最初既不以一切非人为异己,也不知道自己是甚麽万物之灵,在那个人类还没能学会分别的时候,天和地,人和物,牝和牡,死和生,一切都还笼而统之,浑然一体,无彼无此,难解难分。而第一批神话,便是这种精神状态的结晶。《山海经》上那些甚麽人面鸟翼马、一臂三面人之类怪物,以及可以由之升天降地的灵山、孤阴独阳的女子国丈夫国等等,大概便是此时的产品。尔后,人类慢慢有了自觉,社会慢慢有了分化,各种表现自觉表示分化的神话便产生出来,如族源神话、英雄神话。等到分化而出现尊卑,尊卑而酿成争斗,天神神话、帝王神话乃随之酿成和出现。

神话是远古社会的社会意识。举凡我们今天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哲学来表达和理解的客观现象和主观精神,那时一律以神话来表现。稍有不同的是,神话没有版权的纠纷,它不是哪一个人的作品,而是由某一或某些群体的集体智慧创成;神话依靠口耳流传和承续,因而有版本的差别,而流传和承续,又正是它形成的唯一方式,这於是给後人了解神话带来不少麻烦。

神话时代不知经过多少千年,人类文明演进为传说时代。传说时代标志着人的更大自觉,自觉到人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传说的主角多是出场或不出场的人,更具人性也更象人样的人。譬如:

宰我问於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於三百年乎?孔子曰:予,禹汤文武周公可胜观邪!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业之辨,暗忽之章,非君子之道也;则予之问也固矣。1(1《大戴礼记.五帝德》)

说黄帝活了三百岁,或者是统治了三百年,这就属於传说,即所谓的“上世之传,隐微之说”。经验证明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宰我有“人耶非人耶”之问。而另一则也是

有关黄帝故事的问法,便与此不同:

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1(1《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尸子》)

这里问“信乎”,不提人不人的事,因为这事实在太神了;而上一问的三百年,则立足於黄帝是人。这就见出神话和传说之别。“黄帝四面”属於神话;尽管神话也还是远古人的人话,但那时的人还未曾把人和非人区别开来。“黄帝三百年”属于传说,传说中的人理应符合人的标准;尽管圣王不免应有圣相,如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参漏、文王四乳之类,但总不能过於离谱,因为此时人对自己,已有相当的自觉,理性越来越多也越被重视了。

随着理性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社会秩序的维持越来越求助於理性,历史传说也慢慢更具有理性色彩,或者被予以理性地改造,於是出来史话。上述黄帝三百年的传说被改造的例子,最为典型。紧接着那段宰我谈传说的话以後,这样写道:

孔子曰: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数百年,故曰三百年。2(2又见《说文传》第三十三:“黄帝,圣人之真也。民利其教百年而死,人畏其神百年而亡,人由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黄帝三百年。”)

一个三百年分成为三个一百年,理性的成份加大,便显得顺理成章了。令人生疑的传说,由此变成了有理可讲的史话;至于此理的真假,那又另当别论。

有些神话也常直接被改造成史话,黄帝四面就是一个好例子。紧接着上引的子贡问孔子以后,孔子是这样答复的:

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

四面孔怪物变成为圣人向四方派出代表,神话於是变成了史话。同是对这一神话的改造,《吕氏春秋》里则说黄帝派人四出访贤,立以为佐,斯谓“黄帝立四面”。在马王堆帛书里,更有第三种改造法,其《十六经.立命》说:

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後参,左参右参,践立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

黄宗就是黄帝。“作自为象”就是“设象以为民纪”,在宫门外的象阙(亦称魏阙、两观)上一幅象,来晓喻百姓3(3《国语.齐语》,参见《周礼.大宰》)。这种设象以教的传说,特别是五帝设象的传说,当时很普遍,譬如纬书上就有“三皇无文,五帝画象”4(4《孝经援神契》)及“三皇设言民不违,五帝画象世顺机”5(5《春秋元命苞》)之说。只是五帝画象怎麽个画法,总是语焉不详。帛书《十六经》把“四面”的神话和“画象”的传说结合起来,说黄帝所设的象四方都有面孔,表示他“四达自中”,以此演成一则“践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的史话。无疑,这是一种相当理性的处理史料的办法,比上两法似乎更为顺理得多。

还有一例更能说明问题:

季康子问於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天有五行,木金火水及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也。故其生而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6(6《孔子家语》)

一下子把包括黄帝在内的五帝神话和传说都解决了。五天帝在这里不再是活灵活现的超人,而只不过是五行的神;而这个所谓的神又并不是鬼神之神,只是不可言状的作用,或者叫天理流行。五人帝更完全是人,不过生能取法五行、死乃得配五行而已。神话和传说,至此完全理性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