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的话有他的道理,毕竟人家是受过这方面训练的人,说出的话也不由得大伙不往深处去考虑。再者他赵志前没有指明说这事非得让冷山抗日军去干。可一起开会的都是什么人,一个个人精脑活的。赵志前的话刚落,在座的可都把眼睛瞄向了陈癞子。陈癞子可不傻,赵志前的话他听明白了,可他就不想掉到老赵的怀里去。尽管这道理是明显的,但让人给算计总不是什么开心的事。该怎么去做,起码得让陈癞子自己心甘情愿才行。因此陈癞子故意装作没听懂老赵的话,愣是半晌没开口,也不搭理众人在自己身上扫来扫去的目光。
参加商议的人对陈癞子这人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了解,也很清楚陈癞子的个性。这是一个犟种,属于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可偏生人又贼精贼精的,不是轻易让人支使的主。尤其是赵志前用的方法也不太合适,多少有点让人会产生那么点被算计的感觉。相信这正是陈癞子心里不乐意的原因。再要把这事挑明,不但不会达到目的,反而容易起反作用。
在座的可都是人精,见这种情形,一个个也就都把目光收了回去。转而讨论起别的方面的细节了。其实了解陈癞子的人都知道,陈癞子这人是一个极为看重江湖义气与家乡观念的人。之所以不愿主动搭话,关键是这会心里有了结。只要这结顺了,那万事好说。看见局面演变成这样,赵志前在心里也暗暗后悔了起来。觉得这事自己处理得欠妥,不该用什么激将法。应该事先跟人家陈上校商量商量,然后再到会议上提出来。
会议结束后,发现办错事的赵志前主动找到了陈癞子。除了非常诚心地向抗日军的几个把头赔了礼,还竹筒倒豆子般把自己对这事的看法与担忧统统讲给了几个抗日军的把头听。冷山人就这样,只要你不主动玩心眼,还能坦诚相待的话,这冷山人大多都会对你另眼相看。老赵的诚意很快便把几位把头心里的不快给消除掉。毕竟人家赵志前的出发点是好的,说白了他老赵也不单单是为了他自己去考虑。不管用什么手段,总归是为了更好地去打鬼子,保护冷山人。在这一点上,大家的立场是一致的。
放下了嫌隙的两帮人马很快就愉快地交谈起来,这陈癞子与赵志前竟对上了眼。谈到高兴处,陈癞子还满口嚷嚷着让人备酒设席,说是要跟人老赵把酒言欢,一醉方休。对于陈癞子他们一行,唐家院子可是有专人在一旁伺候着。一听这话,立即给陈癞子跟老赵他们张罗了一桌酒菜。
酒到七成,这两帮人的关系发生了天大的转变。从开始的浅说浅谈,一下子变成了无话不说的兄弟。到最后干脆勾肩搭背地要拜起把子来。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完全出乎老赵的设想。虽然酒没少喝,可脑子还清醒着呢。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啊,拜把子跟党的纪律是有点冲突,可不是还有特事特办一说。当年刘师长不是也跟小叶丹拜过把子吗?于是也就二话没说,借着酒劲跟抗日军几个把头玩上了江湖一套。
气顺结解加上又拜了把子,陈癞子对这新把兄弟表现出了自己极江湖义气的可爱面。第二天会议刚开始便主动站了出来,拍着胸脯把出境打前站的活计揽了下来。用他对陈二与风标的原话来讲:“老赵是好人,是打心里替咱冷山想事的好人。为了帮咱冷山人打鬼子,人可是不嫌路远风险大,拎着脑袋来冷山的。虽说不算地道的冷山人,可并没见他们为自己考虑过什么。人活在世上就要懂道义二字。就冲老赵他们这一点,我老陈就瞧得上他们。跟他们拜把子也不损伤咱们的名头。一句话,这打头阵的活咱抗日军接了。在哪里打鬼子都是打,再说了,真说到打鬼子的事情,怎么能少了我冷山抗日军这杆大旗呢。所以不光要把这活接到手,而且得想法干得漂亮。我们得让这三省地界的老少爷们都知道,打鬼子,还得多跟咱兄弟学几招!”